ENGLISH
站内搜索:

海洋与气象学院“海学论坛”(第八期)精彩再现

报道:陈媚霞 审核:陈法锦

9月22-23日,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八期海学论坛,这次论坛邀请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傅刚教授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著名海洋学家黄瑞新教授。会议由分别谢玲玲院长和陈法锦副院长共同主持,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会议方式,不仅有本院师生积极参加,还有许多外单位人士参加会议,参会人数将近两百人。

9月22日上午,傅刚教授以“MIT大气科学系对人才的培养及给我们的启示”为第一个报告题目,介绍了推动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快速发展的几个关键人物,即Frederick Sanders教授及其所培养的Howard Bluestein教授、Lance Bosart教授、Bradley Colman博士和Todd Glickman。针对Frederick Sanders教授及其弟子把气象研究、气象教育和气象商业活动相结合,推动Synoptic-Dynamic Meteorology的快速发展的一些做法,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想和看法。又以“北半球两大洋上的爆发性气旋”为题作了第二个报告,追溯了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历史,研究中对爆发性气旋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介绍了北半球两个大洋上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探究了不同形状位涡与爆发性气旋发展的联系。报告结束后,傅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期待有更多学者关心“爆发性气旋”。

9月23日晚,黄瑞新教授应邀在腾迅会议线上作了题为“Circul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is a state of forced circulation”的报告。会上,针对南海环流的热点问题,黄瑞新教授利用理想封闭模式模拟了南海环流,指出由于南海海盆尺度较小,罗斯贝调整不充分导致南海环流呈现扰动强迫的特征,学术报告加深了广大师生对南海环流的认识,提供了关于南海环流研究的新思路,报告内容丰富,科研思路严谨,参会师生表示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学术报告后,教授同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对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一期期的学术讲座,开拓了师生们的专业视野,对师生们今后科研工作、学习以及学科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讲者简介:

傅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气象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海雾、海上爆发性气旋、台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许多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00篇文章,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863等科研项目,2006年获全国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和第七届海洋学科学科评议组秘书,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开放实验室特聘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天津市气象台客座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山东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海洋气象学报》副主编、大气物理学委员会委员、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委员、气象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黄瑞新,物理海洋学家,现就职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1984年获麻省理工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2002年起担任中科院南海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的理论和数值研究,及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的联系。黄瑞新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海洋环流理论研究,由于他对通风温跃层、热盐环流等理论的杰出贡献,在2001年10月被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授予W. Van Alan Clark, Jr.讲座教授荣誉。以第一作者或者合作者身份发表并被引用的文章达130多篇,多为《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DeepSea Research》,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Ocean Modeling》、《Tellus》等国际高质量刊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