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气象学院“海学论坛”(第二十六期)精彩纷呈
11月11日,海洋与气象学院举行了第二十六期海学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广西大学的范天来博士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许冬副研究员作报告。报告由我院的金广哲副教授主持,本次海学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线下参会人数共计百余人。
首先,广西大学的范天来博士作了题为“珊瑚礁记录的古气候研究”的学术报告。范老师先是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脆弱性和珊瑚礁恢复拯救的迫切性为切入点,引出了目前珊瑚礁面临的问题。进而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珊瑚礁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提高珊瑚的抗白化能力、增强珊瑚的抗酸化能力、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生命科学技术-基因工程、高纬度珊瑚礁“避难所”和珊瑚礁应对过去气候变化经验等多个方面。据此,范老师认为未来有关珊瑚礁的研究方向可朝着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珊瑚礁如何适应全球变化和如何拯救珊瑚礁等方面继续研究。最后,范天来博士还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个人目前所作对于珊瑚礁的相关研究。
接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许冬副研究员以“北部湾现代沉积格局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记录”为题,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所用研究材料与方法。许冬老师重点为我们介绍了北部湾现代沉积格局与沉积物来源、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物运移、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环境和物源变化和全新世中晚期物质输运和沉积模式等内容。最后,许老师认为目前北部湾仍存在许多未解决问题,包括小河流和侵蚀区沉积物的端元特征、湾内沉积物的输入通量和沉积通量和湾南部的沉积中心及其物源与建造过程等。
报告结束后,两位报告老师都详细地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与会师生对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报告内容积极地与两位报告老师进行了交流探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讲者简介:
范天来,男,湖北黄冈人, 201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以光释光测年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第四纪以来湖泊、沙漠演化及气候变化。2014年7月进入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以来,研究方向转为珊瑚礁的磁性地层学和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截止目前已经多次考察西沙群岛、涠洲岛等南海北部的珊瑚礁,主要从事珊瑚礁地质和环境记录研究。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珊瑚礁的磁性天文地层学、中新世以来珊瑚礁记录的重大气候与构造事件等。目前主持和参与《南海珊瑚礁磁性特征及磁性矿物来源探究》,《珊瑚礁千米深钻记录的西沙碳酸盐台地形成演化和环境变迁史》,《广西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许冬,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海洋地质博士,硕士生导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青年编委。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07年7月起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2020年7月起在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挂职。长期从事现代沉积过程、深海沉积记录与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专项综合调查任务3项,目前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